- 華山
- (華山, 华山) 道教名山, 五嶽之一。 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秦嶺之中。 《華山記》謂〝山頂池中, 生千葉蓮, 服之羽化, 因名華山〞﹔又因其西有一少華山, 亦名太華山。 山由東、 西、 南、 北、 中五座峰巒組成, 最高峰南峰, 又名落雁峰, 登臨絕頂, 俯瞰群山, 層巒疊嶂, 氣勢磅礡﹔素以奇險著稱, 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。 華山作為人們崇敬和謁拜神祇的場所由來已久, 據山志載, 華山〝白帝少昊司之, 百神之所塚也。 盤古氏, 委厥足巨靈掌以通河曲。 軒轅氏蒞止, 乃會神祇〞。 相傳堯、 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狩華山。 早在道教未形成之前, 就有許多神仙家於山中隱居修煉, 如馮夷、 青鳥公、 毛女、 赤斧、 簫史、 弄玉、 茅濛等﹔道教形成之後, 眾多修道之士入山建立道觀, 隱居修煉, 北魏世祖時寇謙之曾入華修煉, 居於石室, 自出採藥﹔北周武帝時道士焦道廣曾獨居北峰之上, 辟粒餐霞, 服氣煉養﹔唐代高祖、 太宗曾親臨華山拜嶽, 唐睿宗的女兒金仙公主亦入山修道。 著名道士鍾離權、 呂洞賓、 劉操等都曾遊歷過華山或在山中隱居修煉過﹔宋代著名道士陳摶隱居華山四十餘載, 著作《指玄篇》、 《釣潭集》、 《無極圖》、 《先天圖》等, 並廣收弟子, 闡演道義, 使華山道教日益興盛。 金元時全真道興起, 在華山, 王處一、 譚處端、 郝大通都曾在此修煉過。 其中王處一撰有《華山志》, 郝大通創有全真華山派﹔元道士賀志真居於山上廣鑿岩洞, 潛心苦煉。 明代是華山道教的極盛時期, 時官府與信徒於山上山下廣建宮觀, 修築道路, 大開石洞, 各處道觀香火旺盛, 四季雲遊道士往來不絕, 華陰縣專設有道會司管理華山道教事務﹔清代華山道教日漸衰弱。 華山上下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, 而且歷史悠久, 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重建, 由於華山多奇峰峭壁, 故山上宮觀建築規模較小, 且多依山勢而築, 別具風采。 華山現存主要建築山上有東道院、 西道院、 群仙觀、 王母宮、 鎮岳宮、 玉女祠、 翠雲宮等﹔山下有玉泉院、 純陽觀、 仙姑觀、 朝元洞等。 據《雲笈七籤‧洞天福地》載: 華山西玄洞為道教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, 名曰三元極真洞天〞﹔又稱華山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四小洞天, 名〝總仙洞天〞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